《十二德目故事》08弘景异操[耻]
陶弘景,字通明,南朝齐、梁人士。弘景幼年喜好读书、聪颖过人。四五岁时,经常以芦荻为笔,在灰沙上学写字。他博学多识,读书万卷,若有一桩事情不清楚明了,就深深感到是一种羞耻。
这种知耻的精神,使得他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。一天,他读到《诗经》中的“螟蛉有子,蜾蠃负之,教诲尔子,式谷似之”几句。螟蛉又叫稻青虫,蜾蠃就是细腰蜂。细腰蜂不产子,于是把稻青虫捕回来当义子喂养。弘景对这种说法不太理解,正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件事。于是他查阅相关典籍,典籍跟《诗经》的说法都一模一样。他心里想:我为什么不亲自到现场去看一看呢?于是,他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。经过多次细心地观察,他终于发现,蜾蠃不仅有雄性的,也有雌性的,被捕回来的螟蛉不是来当“义子”的,而是作为蜾蠃幼子的“粮食”。弘景终于解开了蜾蠃捕螟蛉幼虫作子的谜团。
弘景十岁的时候,幸得葛洪著的《神仙传》,他看到书中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,便感叹地说:“读了这本书,便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,有修仙学道的志气。仰望青天白日,就不觉得象原来那样遥不可及了。”于是他不分昼夜地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,立下了修仙学道的志向。十五岁的时候作《寻山志》一文,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倾慕。
弘景三十七岁时,终于得偿所愿,辞官退隐茅山,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。当时为他送行的队伍声势浩大,人车拥挤,堵塞了道路。人们都说这是宋齐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,朝廷内外都以他为荣。
梁武帝萧衍年轻的时候与弘景私交很好。等到他做了皇帝之后,想让弘景出来辅佐他。弘景却画了两头牛,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,另一头戴着金笼头,被人用绳子牵着,还用棒子驱赶着。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,知道他绝不会出来做官了。每当朝廷里有了大事,都会派人向弘景咨询,朝廷与茅山中书信不断,梁武帝每次得到书信之后,都要烧香拜读,其恭敬之心可见一般。当时的人们都说陶弘景是“山中宰相”。
《礼记·中庸》说道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”好学的人,离智者也就不远了;竭尽所能去做事的人,离仁者也就不远了;时时刻刻把“耻”字放在心上的人,离勇者也就不远了。可见,“耻”字,是一个人进步的推动力,知耻之后,德行学问才会与圣贤君子越来越近,不知羞耻则与禽兽无异尔。